噴泉的起源和基本的功用是供人們獲取生活用水,多修建在有泉水涌出的地方,或者是引水管道的末端之處。根據(jù)考古發(fā)現(xiàn),目前所知最早的噴泉出現(xiàn)在距今約5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(qū),在希臘克里特島克羅索斯皇宮等考古遺址中也發(fā)現(xiàn)了距今約4000年的早期噴泉的遺存。
早期的噴泉多為墻面式,下端一般會修建一個水池,水池可蓄水,多余的水則通過水溝排走。在一些農村社區(qū),噴泉會設置階梯式的水池,下級的水池可以供牲口飲水。墻面式噴泉作為噴泉最重要的一種制式,在今天的地中海、中亞等地區(qū)也依然可以看到。
在羅馬帝國時期,噴泉得到廣泛建設,在城市中履行著市政公共供水服務的職能,同時也發(fā)展起來更多的功能、擁有了更多的內涵。到公元4世紀,羅馬城中擁有1352個噴泉,使這個建在喀斯特地貌上的城市成為一個因水而靈動的泉城。除了供水之外,出現(xiàn)大量具有紀念性和裝飾性的噴泉,例如當一條引水渠、一座建筑物修建完工,或者是打了一場勝仗,都有可能修建一個紀念性的噴泉。噴泉也成為城市必不可少的裝飾物,市政廳、城市中心廣場、神廟等重要的建筑都會修建噴泉。